无障碍 关怀版

对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133号(B类121号)建议的答复


杨晓龙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关心。

一、全区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一)提高政治站位,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全面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坚决守牢安全底线。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同志多次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安排,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听取全区食品安全汇报。一是组建了由37家厅局级单位为成员单位的自治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嘎玛泽登任区食(药)安委主任,罗梅、张洪波、郎福宽、次仁平措、赵鹏副主席任区食(药)安委副主任,统领全区食品安全工作。7地(市)、74县(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基层督导食品安全工作,给予食品安全工作具体指导,不断推动食品安全重大政治责任由“共识”向“共为”转变。二是把推进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作为“一把手”工程,连续三年协调举办“两个责任”领导干部培训班,并带队调研。进一步简化优化基层属地管理责任落实机制,全区1.7万名领导干部包保督导食品企业6.7万家,指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建立风险管控清单,全区配备食品安全总监近1.5万名、食品安全员近6万名,“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常态化运行。三是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工作机制的通知》(藏食药安办〔2024〕19号),及包保督导手册,为各级食(药)安办开展包保督导工作提供程序化指引。制定印发“三书一函”制度、较大食品安全事故挂牌督办和约谈办法、食品安全舆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规定,将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情况纳入约谈事项,并加强跟踪督促,确保工作时效。

(二)坚持“最严”守护,全过程监管狠抓不放。一是围绕“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开展农产品定量检测7816批次、快检3.4万批次,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15139批次、快检17万批次,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为99.48%。二是开展桶装饮用水、蜡瓶糖、特供酒、罐车运输食用植物油等排查治理行动,累计检查生产主体2329家次,督促整改问题346个。重点针对“网红餐厅”开展“你点我检”民意征集和“随机查餐厅”,发布“红黑榜”94期,“红榜”上榜餐厅171家、“黑榜”曝光251家。加强新业态监管,查办“幽灵外卖”、直播带货等涉嫌违法线索45条。三是持续开展“昆仑2024”“铁拳”行动,严格落实“处罚到人”,破获刑事案件4件。办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案件434件、公益诉讼案件265件、投诉举报3371件。狠抓肉类产品违法犯罪,累计检查相关主体3419家次,无害化处理变质肉6.4吨。四是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区教育、卫健、公安等部门组成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督导组,对各地(市)各类学校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情况开展了全覆盖督导,累计检查学校食堂及相关主体1.8万家次,行政约谈109家次,督促整改问题5581个,移送违规违纪线索282条,问责570人次。五是紧盯农牧区、乡村等重点领域,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印发《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关于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关于开展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犯罪行为,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三)压实监管责任,治理能力有效提升。一是建成12个标准化、规范化市场监管所,强化监管业务培训,开设市场监管大讲堂,引进援藏专家传帮带,促进监管能力不断提升。二是建设“西藏智慧市场监管(一期)”项目,基本实现区、市、县在线巡查、风险预警、舆情监测、大数据分析等功能,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率和水平。三是持续加强三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和能力提升,配齐配优检验检测设备,加快推进37个县(市、区)快检室建设,研发牦牛肉便携式快速鉴别设备。完成6家食品检测机构质量评价和9家农产品检测机构能力验证,促进抽样和检测质量提升。

(四)强化宣贯培训,社会共治更加完善。一是通过举办“西藏自治区食品安全宣传周”“西藏自治区3·15晚会”“放心农资下乡”“西藏味道美食大赛”等多项主题宣传活动,加强食品安全应急演练、舆情监测和食安辟谣,开展“科普大篷车”巡展,发布典型案例,制作科普视频(读本),组建外卖骑手社会监督队伍,推动食品安全志愿服务向校园、社区、农牧区拓展,“食安西藏、践行有我”共治理念深入人心。二是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在“西藏市场监管”公众号发布了《关于全区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觉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提示》,举办了食品生产风险管控清单宣贯培训,邀请专家讲授企业如何结合各自实际制定风险管控清单,如何落实“日管控 周排查 月调度”机制等。同时,充分运用“两库一平台”小程序,上线培训视频和答题,对食品经营企业食品从业人员加强培训考核,促进提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三是自治区食(药)安委(办)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举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培训班,以各级包保干部、食(药)安办和专班工作人员为对象举办市场监管大讲堂、线上线下培训3次,同时录制培训视频发放至各级食(药)安办。各地(市)还通过上门指导、现场连线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两个责任”培训班234场次,累计培训包保干部、食(药)安办和专班1.8万余人次。

(五)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持续保持12315热线畅通,及时回应群众诉求,2024年自治区12315平台共接收涉及食品的各类投诉举报咨询6.94万件。其中,涉及食品的消费投诉2340件、已办结2209件,举报1031件、已办结985件。充分发挥12315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平台作用,坚持消费投诉信息“应公示尽公示”原则,公示消费投诉信息1.198万条,提高群众对消费维权工作的知晓度、满意度,努力促进消费投诉源头减量。2025年1-4月,自治区12315平台共接收涉及食品的类投诉举报1196件,已办结1023件。其中,涉及投诉856件、已办结746件;举报340件、已办结277件。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层监管力量不足。各级市场监管工作点多面广,市场主体日益增长,监管难度不断加大,基层一线市场监管力量薄弱,专业化水平不高,职能设置与人员配备不符,一定程度影响工作顺利开展。

(二)基层执法能力不足。执法技术手段比较单一,信息化水平不足,影响了监管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违法违规行为难以快速精准锁定违法证据;跨部门综合监管、联动执法、联合惩戒成效不够明显。

(三)基层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较大。农牧区、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点较多,农牧区是假冒伪劣食品、过期食品的重灾区,部分农牧区食品经营主体及餐饮服务人员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责任落实不到位,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意识不足。

(四)新型食品安全风险与日俱增。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订餐、直播带货、生鲜配送等网络食品销售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健全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体系,补齐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能力短板,提升管监队伍专业化水平,积极推进智慧监管建设,切实守护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强化统筹协调。积极发挥各级食药安办统筹协调职能,加强与公安、教育、卫健、农业农村等部门协作配合,通过部门联动、风险会商等多种方式,把食品安全工作具体事项落实落细,形成监管合力。

(二)强化监管措施。加强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做好人口密集区域、农牧区、校园及其周边、旅游景区的食品安全工作,深入开展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动。加强新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强化直播监测和电商平台监管、网络销售平台主体责任,督促网络餐饮平台加强对配送人员管理,继续推广“食安封签”。开展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专项治理,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进一步强化全链条监管,全面加强农业、工业、海关源头治理,强化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全过程监管。

(三)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基层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其贴近群众、熟悉本地情况的优势,协助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收集、宣传引导等工作。有针对性的引进食品安全检测、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等专员知识人才,进一步提高队伍的综合监管能力。

(四)强化宣传引导。结合“食品安全宣传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进行广泛宣传,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发布食品安全知识、消费提示、警示信息等内容,提升公众食品安全关注度。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制作科普视频(读本),组建外卖骑手社会监督队伍,推动食品安全志愿服务向校园、社区、农牧区拓展。加大对偏远县区和乡镇群众的宣传引导力度,提升群众监督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工作。

(五)强化社会共治。充分运用12315投诉举报平台、全国食品安全知情人报告系统,畅通群众监督投诉举报渠道,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激发社会共治活力,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感谢您对我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关心支持。以上答复是否满意,请填写《征询意见表》并与我们联系。

联系单位: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系电话:0891—6335049

附件:对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133号(B类121号)建议的答复.pdf


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6月18日


发布时间:2025-7-29 1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