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法治护航作用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各地陆续按下复工复产的“快进”键。然而,不少企业面临因疫情造成各类矛盾纠纷频发的情况。对此,各地司法行政系统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多措并举,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广大律师积极参与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活动,为企业提供精准法律服务,降低疫情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保驾护航。
4月10日,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总工会、区司法局组织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和热心法律工作者到某企业为农民进行公益法律维权服务(图:中新社)
为企业开展法律政策宣讲提供“法治体检”
“在疫情防控期间如何降低合同履行风险?”“如何妥善处理劳动纠纷?”“如何依法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随着各地企业逐渐复工复产,这一系列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开始涌现。
为了让更多企业在短期内依法有序复工复产,司法部印发了《企业复工复产律师公益法律服务指南》,充分发挥律师职能作用,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优质高效的公益法律服务。该指南提出要加强法律论证和政策解读,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同工商联等部门,开展企业复工复产“法治体检”专项公益法律服务行动,通过远程服务、网络问诊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法律问题。
对此,各部门积极响应,各地纷纷组建起律师专业服务团、公益法律服务团等,为政府依法防控提供法律意见,组织编写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法律法规汇编和法律知识问答,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热线平台值班,提供法律咨询和公益法律服务,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加强决策合法性审查、助力上下游产业链复工复产。
湖南省律师协会联合省工商联等部门发起“战疫律企联”公益行动,律师主动对接园区、企业,指导解决复工复产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法律风险。湖南省各地律师事务所也积极行动起来,为企业提供合同管理、劳动人事、物资采购、税收减免等法律咨询。
四川省德阳市司法局经开区分局组织两名业务骨干与5名律师建立法律服务工作组,目前已为辖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158次。
天津市东丽区组织开展专项法治宣传行动,相关部门编制手册详解劳务用工、合同签约、惠企政策,指导企业平稳有序复工复产。一些律所也撰写指引讲解减税降费、社会保险延期缴纳等政策措施,回应企业关切。
化解矛盾纠纷帮助企业脱困
各地律师纷纷行动起来,帮助企业依法履行疫情防控义务和妥善处理合同、劳务纠纷,协助破产企业依法处置防疫物资和恢复生产经营,帮助中小微企业防范融资风险和化解矛盾纠纷,引导企业采用在线调解等方式,及时化解疫情引发的矛盾纠纷,助力企业和社会公众依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有序复工复产。
北京组建了由53家律师事务所、148名专业律师组成的抗击疫情法律志愿服务团,针对企业复工复产中遇到的用工困难和法律纠纷等问题,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
山东济南105家律师事务所成立中小微企业专项法律服务团,参与律师1,058人,依托各律师事务所调解工作室开展涉疫情纠纷调解工作,提供无偿法律帮助。
浙江杭州江干、西湖、萧山等地结合工作实际,联合工商联等部门,成立本地企业复工复产律师公益服务团,积极帮助企业及时依法解决复工复产中遇到的纠纷矛盾。
广州市海珠区组建疫情防控和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法律服务团,为因疫情引起的劳动争议提供调解服务。
开通绿色通道提供高品质公共法律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量企业的经营因此受到较大影响。为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仲裁以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依法防控疫情,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司法部印发了《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指引》,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对此,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汇集优质公共法律服务力量,广大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主动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方式精准对接需求,对困难群众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为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提供公证服务,充分利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实体、热线平台提供法律咨询等,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方便快捷、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
受疫情影响,一些中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河北省秦皇岛市某公司急需一笔500万元的贷款购买原材料,但银行要在贷款合同公证并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后才能发放贷款。河北省秦皇岛第一公证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微信确认+现场签字”的办证模式,通过微信指导企业和银行对合同条款进行了完善。微信审查完成后,相关人员按照约定的时间依次错时来到公证处,对通过微信审查完的相关资料进行现场签字确认。公证处当天出具了公证书,银行随即发放了贷款。
在法律和仲裁规则的框架下,为企业当事人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保障,尽快协助其复工复产,是仲裁机构的使命所在。某民营企业与某知名建工国企因材料款给付问题产生纠纷,案件原定于2月5日开庭。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包括仲裁庭、双方当事人在内的所有人都被隔离在异地,无法按照计划前往上海。上海仲裁委员会秘书处主动与仲裁庭对接,设计了“上海仲裁委员会微仲裁”的小程序,运用最新的人脸识别技术,在微信注册中添加了人脸识别模块,并实现所有案卷材料电子化处理。三位仲裁员和双方当事人的代理人分别在各自家中或者办公室参与并顺利完成了整个庭审,三位仲裁员还进行了线上评议。
司法鉴定管理难一直是困扰司法机关和社会的难题。1月15日,广州市司法局、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广州市人民检察院、广州市公安局联合发出通告,广州在全国率先建成“公法链”,全市鉴定机构统一接入,在全国推出电子司法鉴定意见书对外存、取证服务和管理新模式。通过这一创新模式办理了公安机关侦破酒驾、毒品、交通事故类案件,行政执法机关追查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等各类司法鉴定案件4,000多件。
疫情无情,法援有爱。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某科技公司员工余某在春节复工后不幸受伤,经医院治疗无效死亡。太湖县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承办人员积极收集证据,证明本案构成工伤的事实,成功说服公司按工伤程序处理此案,使受援人获得利益最大化,有效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司法行政系统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优势,创新工作方式,畅通“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助力复工复产贡献法治力量。
发布时间:2020-5-11 11:05:10